0 %

上期專欄中介紹了八月初過世的法國三星主廚侯布雄(Joël Robuchon, 1945-2018)入行及創業的歷程,本期將繼續談論他與食品工業合作情形、決定退休的原因、主持電視烹飪節目及獨創工作室餐廳的理念。

法國高級餐廳營業成本高昂,即使天天客滿利潤也不高,老闆若身兼主廚,實際收入大都遠低於受僱於其他同級餐廳的主廚,若想提高收入只能多方發展副業,如擔任國外餐廳顧問、出國示範廚藝舉辦餐會、主持烹飪節目、出書、與食品工業合作等,侯布雄跨足上述所有領域。

常在法國逛超市的人對於Fleury Michon這個品牌一定不陌生,旗下主要販售加工肉品、蟹肉棒及冷藏熟食菜餚,許多系列菜餚外盒上有侯布雄的照片,由他主導製作及監控品質,不僅只是借名代言。早於1983年他就受邀參與當時正興起的真空烹調(sous-vide)計畫,之後他將其應用在法國國鐵餐車上,大獲好評(巴黎-史特拉斯堡路線),開始有許多食品工業業者與他洽談合作。

Fleury Michon產品「漬檸檬烤鴨腿、帕瑪森乳酪玉米糊」

Fleury Michon產品「漬檸檬烤鴨腿、帕瑪森乳酪玉米糊」

從食品工業學知識

參觀了Fleury-Michon工廠後,他受到業者誠懇的態度及企業和樂的工作氣氛打動,決定協助他們改善菜餚品質,從食材開始,提高基本原料的品質(橄欖油、奶油、調味料等過去使用最低價產品),儘量使用新鮮產品,再改善製作方式,減少添加物等。在調整供應來源(直接與生產者購買)的情況下,成本並不會增加太多,但成品滋味顯著提升。

有些主廚認為與食品工廠合作有損形象,侯布雄卻能從中學到新知識,也從改善大眾飲食品質的過程中得到更多成就感。他自述家中也常備Fleury Michon的現成菜餚,太太若太忙無法下廚能應急。

除了食品工業,侯布雄也為家樂福代言「禾法頌」(Reflets de France)系列食品,精選法國各地名產,如蘋果氣泡酒、果汁、果醬、餅乾、油封鴨、肥鴨肝罐頭等,在台灣也能輕易找到。

創立同名餐廳後宣布退休

侯布雄創業起家的賈曼餐廳大獲好評,除了佳餚美酒,餐廳氣氛熱絡也是原因之一。由於場地不大,客人用餐後心情愉悅時,常與鄰桌攀談,甚至成為好友後一起來用餐,這在拘謹的三星餐廳中很罕見,可惜也有不少人抱怨桌距過近影響舒適度。

在客人的引介之下,侯布雄在1994年將餐廳搬到同區一間獨立宅院中,場地相當舒適豪華,整體規模也擴大了,但相對的是工作壓力增加,收入卻減少。即使媒體對他仍讚譽有加,多年的觀察及經驗讓他體悟到這是兩面刃;許多享有媒體光環的廚師,一旦在繁重工作壓迫下表現失常,媒體的攻擊也不會留情;就算媒體持續追捧,這些主廚恐怕也無法再負荷長時間耗費體力的工作。

此外,他也意識到客人總是喜新厭舊,大部分餐廳的高峰期很少超過十年,而他取得三星也十年,開始有些倦勤。因此思考:何不在全盛時期退休,保有完美形象?幾經深思,他宣布退休,震驚全球餐飲業。

Dassaï-Joël Robuchon

侯布雄的最後一間餐廳,Dassaï-Joël Robuchon

三星主廚的一天

根據侯布雄的回憶,他每天早上8點起床用餐後,9點到餐廳,換上廚服後首先複查當天送到冷藏室的食材(送來時已初步檢查過),再進廚房巡視。之後批閱工作相關文件及研發菜色,中午12點半以前用餐完畢(通常是簡單菜餚或研發的新菜,但更常因工作忙到連坐下的時間都沒有,只能隨便吃點現有的食物),12點半到三點是餐期,主廚必須控管所有送出的菜餚。

午餐時間,大部分客人都在1點抵達,由於菜餚完成的困難度高,須嚴守程序,而中午客人通常沒有太多用餐時間,因此在下午一點到兩點半的高峰期絕對不能出現任何差錯。這種壓力日復一日,許多當年在他的內場工作過的廚師都說,那是職涯中最艱苦的一段。

服務完午餐,侯布雄回到辦公室繼續處理公事,雖然他已請了會計跟秘書幫忙初步處理文件、過濾電話,但每天須親自回覆的來電還是數量驚人,有時到6點還做不完,完全沒有午休時間。晚上7點後回家用餐,讀點報紙、看看8點新聞以免與社會脫節,這是一整天中唯一的休息時間,8點半以前須回餐廳趕上晚餐餐期。

一般而言,午餐商務客及熟客較多,點用菜色種類較少;晚餐常見一桌7至8人,每人點不同前菜、主菜(外籍顧客居多),或是整桌點品嘗式套餐(5道菜以上分量減半),由於法式用餐講究同時上菜,對於廚房是一項艱鉅挑戰。餐期結束後還時常要與熟客喝咖啡聊聊,通常到半夜兩點才能與太太離開餐廳回家。

多年以來他未曾去過電影院,沒有任何休閒娛樂活動,也極少上餐廳用餐,甚至未看過山上積雪(法國人冬日普遍會上山滑雪),假日一律要工作(撰寫食譜、做不完的副業等),長期睡眠不足。退休前他陳述:只想過一般人「正常」的生活,放慢步調好好體驗人生。

希望向大眾推廣廚藝

退休後侯布雄希望向大眾推廣廚藝,1996至1999年首先在TF1電視台主持「大廚教你做菜」(Cuisinez comme un grand chef)節目,每集邀請一位主廚,示範一般家庭廚房即可做出的美味菜餚。2000至2009年繼續在France 3電視台主持「祝您好胃口」(Bon Appétit Bien Sûr),每天中午播出半小時,收視率屢創新高,標榜低預算家常菜也能做得精緻又美味。這個常態性節目讓他知名度大增,日後他也建議新一代廚師多爭取參與電視節目的機會,如參加廚藝比賽等。

除了電視節目,他也熱衷撰寫食譜書,一生出版了近20本法文食譜,許多甚至翻譯成英、日文。

事業另一顛峰

剛退休的幾年,侯布雄四處遊山玩水,尤其常造訪日本和西班牙;然而能者多勞無法空閒太久,旅途中從日本壽司吧台和西班牙下酒小菜(tapas)兩種餐飲型態取得靈感,2003年他開創新概念工作室(Atelier)餐廳,主打高品質食材及輕鬆和樂氣氛,以黑紅兩色呈現,在東京及巴黎大獲成功後,複製到全球各大城市,遠及拉斯維加斯、紐約、倫敦、香港、台北、新加破、曼谷、上海、蒙特婁等地。

他同時也發展高級美食餐廳,如東京、澳門、拉斯維加斯等地三星餐廳。2016年,全球其名下餐廳累計共有36顆米其林星星,相當驚人。這也反映出他極善於培養人才,畢竟在如此規模的事業中,他不可能事必躬親,有賴傑出的助手在各地創立佳績。

過世前他在巴黎開了「獺祭-侯布雄」聯名餐廳,與日本享有盛名的清酒釀造者合作,餐廳中可品飲不同類型清酒,搭配日法菜餚,或許是這位喜愛日本的法國主廚生前最後一樁心願。

在退休同年(1995)出版的傳記中,侯布雄自述他在廚師工作中獲得極大滿足與成就感,雖然出身平凡,努力後仍然能成為領導90位內外場員工的餐廳負責人。想不到日後他的成就更上一層樓,成為跨國餐飲集團負責人,旗下有1200名員工,當時他說從未想過能有如此表現。

他的一生跟今年一月過世的三星主廚包庫斯一樣激勵人心,從基層學徒出身歷經各種磨練,保持耐心與信心不斷前進,終於在多方條件配合下,開創了不起的成就,精彩的一生了無遺憾。

導演張僑勇的紀錄片「水果獵人」中有一段提到,全世界因為都栽種同一品種的香蕉,一遇到病蟲害,香蕉就可能面臨滅絕的命運。為避免這種狀況發生,居住在宏都拉斯的胡安阿奎拉拚命要找到其他品種的香蕉,以維持香蕉的多樣性。除了他,還有其他的水果獵人在世界各地尋找世人少見、少吃的水果,試圖讓大家認識,進而保護它們。

台灣有「水果王國」之稱,但當大家違背自然法則在追求水果的「甜」,有些外表或味道不討人類歡心的水果,在尚未發掘它的價值前就漸漸被遺忘。

林韡勳創立「甜玉軒」品牌,他在台南新營有間小店,從原本的安親班轉變為與客人互動的空間,販售各種他研發的果醬,像是雲林古坑的百香果醬、桃李雙層果醬、愛文芒果醬、台南紅龍果醬等。他四處探訪果農,用果醬改變這些水果的命運,是台灣的水果獵人。

甜玉軒果醬品牌

甜玉軒果醬品牌

發掘水果的另一種價值

在廚房裡,林韡勳一刀刀將軟枝楊桃切塊,挖百香果肉、倒檸檬汁,在鍋內加熱攪拌時,再加入金香葡萄酒。他仔細解說:「上面漂浮的泡泡要撈掉,不然裝瓶不好看,還會有一股澀味。」

軟枝楊桃來自苗栗卓蘭白布帆地區,外表青綠,雖不如一般楊桃漂亮,但果肉細緻,因有酸味,不適合直接吃,但如果將它與百香果搭配成果醬,有另一種風味。

軟枝楊桃在台灣的土地上存在許久,因未經基因改良,是長存在大家記憶中原始的水果味道,而做成果醬是林韡勳保護它們的方式。

林韡勳大學念東海畜產與生物科技系,常在暑假到農場打工換宿;畢業後也會利用假日前往農場。有一次機會到南投「紅腳掌自然生態園」打工,看到農人謝樹篤種植的百香果、紅肉李,果型雖小但果肉滋味甜美;因為沒有噴灑農藥,外觀被蟲咬傷、不漂亮,加上紅肉李本身就酸,導致銷售不佳。林韡勳發現很多農場都面臨同樣的問題,因此開始思考如何幫助他們。

「許多水果因為容易過熟、不易保存,農民覺得難有經濟價值就不種。」但在加工後,這些水果的命運因此反轉。

林韡勳以客家傳統桔醬舉例說明。金桔生吃其實很酸,但果皮有特殊風味,加工後反而成為客家具代表性的味道,是吃白斬雞、白煮肉不可或缺的沾料。

如何讓水果保存更久?果醬就是好方法。林韡勳大學學過食品加工,知道在製作果醬的過程中,加入糖或是檸檬汁增加酸度,可抑制細菌產生。很多鮮食不好入口的水果,卻適合以果醬形式出現在大家面前。

甜玉軒的創辦人林韡勳

甜玉軒的創辦人林韡勳

太酸、太澀是首選

林韡勳在選擇水果時,滋味、香氣、栽種的土地、是否用藥、農場的生態豐富性與否,都是考量的重點。但最優先選的的一定是太酸、太澀或易過熟、撞傷、纖維太粗的水果。

用果醬去詮釋一種水果,讓農民知道自己種的作物還有其他經濟價值,就會繼續種下去。林韡勳說,農民或消費者可能不知道水果的好,但廚師知道。主廚江振誠是林韡勳的偶像,深入產地、告訴消費者台灣食材價值,是林韡勳佩服的地方。

受江振誠影響,林韡勳會去了解水果如何栽種,用適合的烹調方式凸顯特色。林韡勳提到,很多農人因為台灣原生紅心土芭樂果肉軟不耐存放,不愛種,改種水晶或是珍珠芭樂。但土芭樂花香味明顯,如果與洛神花搭配就能消除苦澀味,保存時間也更長。

外表小巧紅潤的楊莓,又稱樹莓,很少人實際看過,長在樹上有著如蔓越莓般的香氣,採收期短、又容易長蟲,農民認為沒有價值;而燈籠果是農村常見的植物,圓形外表像燈籠,包覆著的果實易壞且味道酸澀。但若將這兩種水果混合成果醬,則變得可口誘人。

在很多農民的印象中,果醬就是使用品質不佳的水果,加色素與香料所製成的產品,因此也有農民寄不好的水果給林韡勳。但其實,製作果醬的水果更需精挑細選,不能過熟,否則會有腐敗的味道。

果醬調配的秘訣

林韡勳老家柳營的屋子後面有一塊地,是富藏水果的寶地,他常跑去撿水果,從小就跟著阿嬤做果醬,那時還是用傳統的柴燒加上冰糖的作法。現在他會利用酒或是其他食材讓果醬味道更好。

在酒的挑選上,金香葡萄酒與大部分水果都很搭,柑橘類水果就適合橘子酒。如要混搭兩種食材,就會挑選彼此顏色相近,果醬顏色才不會落差太大。像是紅龍果就加入玫瑰,顏色加層,即使小朋友因為青草味難入口,拜玫瑰中和之賜,都能輕鬆吃下去。

林韡勳常牽著古早味濃厚的腳踏車去農夫市集販售果醬,在那邊認識不少農友,進而互相交流。他也全台走透透,尋找各地栽種水果的農夫,像是宜蘭礁溪的金柑、東部的李子與土鳳梨,但優先考量的仍是家鄉台南的水果。

他曾跑到台南東山吉貝耍部落,認識種檸檬的西拉雅族,以柚子樹嫁接生長的檸檬,有著柚子的香氣、水分多,栽種者無為地讓檸檬自然生長,不去修剪,林韡勳去採集時還要鑽過雜草與樹生成的隧道,甚至可看到蛇、青蛙出沒。

當水果變果醬,能發揮的地方更多。林韡勳在製作飲料時,以果醬取代糖,而不同果醬也有各自搭配的茶,像是鳳梨就適合青茶、楊桃與芒果可加入紅茶。現在他也做了其它嘗試,將水果加入牛奶製作優格,或是拿來做冰淇淋慕斯;也以果乾釀酒,加入蛋糕中。

林韡勳絞盡腦汁,只為將台灣水果的價值極大化。

林韡勳到產地拜訪農民

林韡勳到產地拜訪農民