「跟別人一樣」有時候是最簡單的決定方式。人總是感覺『很多人選擇的,應該就是最好的選擇。」」在心理學上,稱之為「從眾行為」,或是又稱為「樂隊花車效應」。
樂隊花車效應緣起於1848年,有個馬戲團小丑在為第十二任美國總統扎卡里.泰勒(Zachary Taylor)助選時,使用了花車樂隊來吸引民眾注意,達到前所未有的宣傳效果。此後,英文片語的jumping on the bandwagon,就代表著「進入主流」,參加者只要跳上了這台樂隊花車,就能夠輕鬆地享受遊行中的音樂,跟所有人一起走上美好的道路。
抓住羊群效應 讓顧客產生安心感
這種心理暗示來自於人們是群居動物,集體感可以讓人安心,且只要跟你選擇一樣的人愈多,你愈容易覺得抉擇是正確的。在個體經濟學裏,從眾效果也會影響人們對於「需求」判斷失準。受從眾效果影響,只要你看著購買某件產品的人數不斷增加,你心裡對他的偏愛或需求,也會在你不知不覺的情境下增加。
這個現象也反應在餐廳排隊、網路社群的集體打卡或是討論話題等。當所有人都對某項產品、餐點、打卡背景有興趣,並且實際到訪,從眾效應會促使著更多人往人群裡走,無論要排多久的隊,都甘願。
要怎麼樣將從眾效應,無論在線上或是線下,都用的得心應手、打造熱門餐廳或餐點呢?建議可以思考以下這四點:
一、限量商品造成搶購:
許多餐廳或是網美店家,都會設計外型浮誇,或價格出乎意料平實的產品,並且限量限時,讓消費者在某個時段出現,就有機會造成排隊風潮。現實生活裡的排隊人潮,一定會引起外部沒有排隊的人多加留心,有更多人會對你產生好奇,宣傳效益便因此出現。
二、促使消費者在社群上打卡觸及更多人:
過去有個150定律,是指一個人維持緊密人際關係的人數上限為150人,但這個數字是在1947年,由英國牛津大學演化心理學家和人類學家羅賓.鄧巴(Robin Dunbar)所提出的。
時隔80年,現在多數人的社群好友,往往都超過這個數字,意即你只要讓消費者願意在他們自己的社群上打卡、寫點心得或促銷優惠,你的店家就能觸及更多人。
抑或是仍保有質感氛圍的星巴克,其最迷人的地方在於,店員總會在某些時候讓你覺得自己被「記住」,或是被給予特別待遇。例如店員總會在你的杯子上用馬克筆,寫下你的名字,然後畫上一個大大的笑臉、或寫上可愛的英文字母,祝福你今日每一件事情都順利。
少許的客製化,其實毫無成本,但總會讓人覺得自己變得特別,順手拍一張照片,放上社群也是一種傳播,讓消費者對於踏進星巴克會得到什麼樣的小語,感到期待。
而無論是哪種作法,作為店家本身,最重要的是將消費者評價與心得轉回自己的社群上,塑造「很多人都來嘗鮮」的形象,在線上形成從眾效應。
三、群眾風向搧風點火
現在最多人使用的造勢方式,就是善用KOL的力量,讓有影響力的網紅為你打響品牌。常見的手法有網紅試吃,在鄰近日子發出相關試用心得、購買或促銷優惠;抑或是找許多素人消費者、媒體品牌拍照打卡等介紹心得文章,讓消費者人還沒到現場,就感受到身歷其境,甚至感覺到「這些有名氣的人都到那邊玩了,我也想要試試看」的心理,吸引更多一般消費者到訪。
從眾心理的操作,多數都與「勾起群眾好奇心」「讓消費者認知到你的品牌」為主,在他們的心裡面置入產品形象,至少讓他們下一次要購買的時候,就會想到你的品牌或產品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