風土識食風土識食第82期第82期一朵菇的心靈清湯 為你而煮從倫敦邱園的菌菇明信片開始,一場探索真菌宇宙的旅程展開。法國米其林三星主廚芮吉斯・馬康以五十多種菌菇打造料理,呈現森林、土壤與季節間的共生智慧。從味覺驚喜到自然哲學,重新認識菇的神祕與力量。真菌不只是食材,更是萬物生命連結的隱形網絡。 作者. 游惠玲
風土識食風土識食第82期第82期從剩米到酒香 中福酒廠釀出台灣米的第二生命面對台灣稻米過剩問題,宜蘭中福酒廠以釀酒回應,每年接收約20噸剩米,釀成天然純米酒,絕不添加食用酒精。從產學研究出發,成為宜蘭首家民間合法酒廠,堅持與農民合作、技藝熟成。中福用酒釀連結土地與農業,走出不一樣的米酒之路。 作者. 余得如
風土識食風土識食第82期第82期南投埔里紅甘蔗 爐灶鼎沸的甘甜味埔里紅甘蔗(秀貴甘蔗)源自1930年代引進的「佳里種」,以墨紫紅色澤與可生食的甜嫩口感著稱。如今,當地青年返鄉推動「倒吃甘蔗」文化復興計畫,重新喚醒紅甘蔗全株利用的智慧與土地情感,讓這項傳統作物重回生活,成為世代共鳴的農業文化象徵。 作者. 古佳峻
風土識食風土識食第81期第81期慶魚年 大溪桃花源記這場春分春酒宴不僅重現了大溪古早味魚料理的風華,更透過漁夫劉文翔結合漁業、生態與文史的行動,讓台菜成為連結記憶與土地的橋樑。在充滿味覺記憶與人情溫度的古宅裡,傳統料理與在地文化重新被品味與理解,更是保存歷史與傳遞情感的方式。 作者. 游惠玲
風土識食風土識食第81期第81期霧峰初結穗 台灣清酒的起點霧峰區憑藉優越的自然環境與農業條件,發展出以「益全香米」為基礎的清酒品牌「初霧」,成功結合地方特色與日本釀酒技術,打造出台灣獨具風土的清酒文化。「初霧」不僅展現出台灣稻米的價值,也拓展了清酒與台菜、異國料理的多元搭配可能。 作者. 童靜瑩
風土識食風土識食第81期第81期左鎮公舘葛鬱金 形塑地方記憶的惡地農作台南左鎮公舘社區以在地作物「葛鬱金」(粉薯)為核心,結合長輩的生活智慧與社區動能,從傳統農產轉型為多元發展的地方產業。透過復興古法製粉、延伸加工產品、推廣觀光與教育,成功讓這項原本默默無聞的作物轉化為兼具食療、文化與經濟價值的地方品牌。 作者. 古佳峻
風土識食風土識食第80期第80期那些不可「鹽」喻的 得用心品嘗鹽是台灣料理的靈魂。鹽職人蔡炅樵復耕嘉義洲南鹽場,傳承古法製鹽技藝,打造風味獨具的在地海鹽。透過品鹽體驗,感受鹽與食材共演的風土記憶與文化故事,為生活提味,也為飲食注入深層意義。 作者. 游惠玲
風土識食風土識食第80期第80期鄉土風味鍊成 貓尾崎蒸溜所貓尾崎蒸溜所由古華花園飯店創立,隱身桃園蘆竹山鼻地區,主打台灣職人手工威士忌釀造。融合地方風土與歷史文化,每年限量生產兩萬公升,打造深具台灣味的精品威士忌,為在地酒廠注入新氣象。 作者. 洪卉琳
風土識食風土識食第80期第80期旗津實踐新村 大陳移民的鰻鯗文化旗津技工舍見證大陳移民歷史與文化傳承。大陳人特有的鰻魚乾製作工藝,冬季寒風吹拂下曬出的鮮美鰻鯗,是海島家鄉味的重要記憶。鰻魚乾不僅是料理提鮮秘訣,也象徵著大陳移民對土地與生活的深厚情感。 作者. 古佳峻
風土識食風土識食第79期第79期設計鮮味 發揮「1+1=8」味覺協同作用乾物是廚房中的常備珍寶,透過風乾、鹽漬等方式濃縮風味並延長保存,蘊含豐富鮮味。結合乾香菇、蝦米等食材,創造出難以言喻的旨味協同作用,讓日常料理層次倍增、驚喜連連。 作者. 游惠玲
風土識食風土識食第79期第79期南投信義鄉 玉山腳下的台灣地酒故鄉每逢初春,南投信義鄉滿山梅花綻放,清香撲鼻。信義鄉農會推動青梅產銷與觀光,並成立酒莊釀製「柔水」等在地梅酒,展現青梅從農產、加工到佐餐地酒的多元風貌,體現台灣產業實力。 作者. 童靜瑩
風土識食風土識食第79期第79期老薑 大陳移民 再興新村的暖身記憶再興新村保存珍貴大陳文化,「乾薑片」成為飲食記憶核心。從釀老酒到曬薑片,傳承大陳人對食材的堅持與智慧,薑茶麵等料理展現移民文化的溫度與滋味,連結歷史、風土與家庭情感。 作者. 古佳峻