目前位置: 首頁 > 當期雜誌 > 第 24 期
 
解讀「林聰明沙鍋魚頭」
作者:林明德
  文章瀏覽次數:4525

林家沙鍋魚頭的譜系

(一)文化路沙鍋魚頭

林家「沙鍋魚頭」已有三代,他們的發跡,饒富傳奇性。
第一代林進卿(1932~1976),出身貧窮人家,父早逝,母改嫁,人長得英俊,綽號「黑狗」。早年在東市場學「做辦桌」的,並且負責扶養兩位弟弟。有天,遇到一對相依為命的母女挑著水果販賣,身為母親的當下為女兒賴寶(1934~1998)提親。「我是歹命人,那有能力論婚嫁?」林進卿無奈地回答,也有婉拒的意思。「那簡單,入贅不就解決了。不過有個條件,要有一位孩子傳賴家香火。」母親進一步的遊說。
一門親事就這麼決定了。婚後育有一女五男,林聰明排行第二,是指定傳賴家宗嗣的孩子。林進卿是位總舖師,擅長辦桌菜,例如白醋雞、松茸雞、五柳枝、紅燒魚……,其他如炒花枝、爌肉飯、蚵仔麵線……,亦相當得心應手。林聰明追憶說:「他老人家手藝精湛,宛如魔術師,能依照一年四季不同的食材,巧妙料理出不同的菜餚。」為了養家餬口,他在文化路擺小吃攤,賣起各式各樣的小炒。
閒暇時,林進卿以釣魚為樂,練就一手驚人的釣技。有一天,釣得三、四百斤的大頭鰱,除了分送朋友外,剩餘的魚去鱗、切塊沾蕃薯粉炸好,方便保存(當時電冰箱並未普遍)。突然浮現靈感,把魚塊放進大鍋菜裡,看它變出怎樣的滋味。「為了應付一家十口,家裡經常備有菜尾湯,只要加料加熱,配上一碗白飯,立即解決一頓飯。」林聰明說道。
萬萬沒想到,這種風味特殊的菜餚,經朋友品嚐後,讚不絕口。林進卿抓住機會,把自己的「私房菜」端到小吃攤,竟然成為亮點,且有口皆碑。於是便賣起「砂鍋魚頭」,因為識字不多,把「砂」寫成「沙」,成為獨樹一幟的「文化路沙鍋魚頭」。
 
(二)林聰明沙鍋魚頭
林聰明(1958~)七、八歲就跟在父母親旁邊幫忙,耳濡目染,學得一技之長。崇文國小畢業前,父親問他要不要唸國中,他篤定的回答:「我們班上七十二人,我得七十一名,不是讀書的料子,我要學做生意。」當年他身高一百五十幾公分,常常墊一張小板凳增加高度,才能在攤位工作。
「我對小吃很有興趣,也很認真的學習,對父親的煮菜技法―煎、炸、油、煮」,早已耳熟能詳,從炒高麗菜、炒飯、蛋炒飯、煮豬蹄、紅燒魚……,都處理得非常道地。母親大為讚賞,彷彿是通過認證一般,1970年,就讓我當父親的幫手。」林聰明回憶說。
1971年,他十三歲,獨當一面接下小吃攤,負責家計,還扶養三位弟弟。1982年,林聰明把路邊攤移到中正路「振山眼科診所」的騎樓下,開啟事業的另一契機。劉傳來醫師心存慈悲,體恤弱者,眼看林聰明夫婦帶著剛出生的大女兒來租騎樓設攤,不僅同意,並且還數十年都沒收租。「劉院長是我的恩人,讓我在創業時有了立足之地,他的大恩大德,令人終身難忘。」林聰明面帶感激神色的說道。
1976年,第一代林進卿過世,林家沙鍋魚頭由林聰明正式接手。他追溯,1972年,利用夜間到玉山補校讀書,瘋狂地學英文,義務當來自公田村的內山姑娘林碧菁(1959~)同學的英文助教,從此交往了十多年。1978年,他們先訂婚,服完三年兵役,母親說:「二十五無嫁娶。」要他倆在1981年底結婚。
為了區隔嘉義林家沙鍋魚頭(原文化路沙鍋魚頭),他在1998年正式以「林聰明沙鍋魚頭」註冊商標,企圖打造嘉義美食新地標。

 


本文只擷取文章部分內容,若要閱讀全文請訂閱《料理.台灣》雜誌
 
看過這篇文章的人也看過
   

 

本網站版權屬於財團法人中華飲食文化基金會所有,未經本站同意,請勿擅用文字及圖案
Copyright © 2013 Ryori. Taiwan a division of Foundation of Chinese Dietary Culture All Rights Reserved.